摘要:从“圈地自萌”到商业落地,人形机器人领域需要真正的“未来可期”。
2022年10月1日,特斯拉Optimus人形机器人,搭载特斯拉同款自动驾驶软件系统和传感器,首次亮相特斯拉AI Day。在当时惊艳一时的Optimus,随着今年9月最新展示视频的公开,这款直译为“擎天柱”的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显然已经再度进化。
那么2023年最新的人形机器人,究竟走到哪一步了?
从视频展现的信息来看,如今的特斯拉Optimus已经完全可以依靠视觉系统分拣物品。最重要的是,该机器人的操作无需任何规则代码,而是通过视觉传感器,直接实现机器人操作。
人形机器人的识别操作往往需要特征提取以及其他中间步骤地干预,而特斯拉Optimus识取则是跳过这一步,通过端到端的方法来实现神经网络训练以及对数据特征地学习。
端对端实现的是对人形机器人的本地化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这无疑极大提升了Optimus的精校准能力,也就是关于自身形态微调方面的能力。通过本地化的神经网络的校错,人形机器人可以实现动作方面极为精细的自主校准。
这其中就包括手部和关节位置的微调。彼时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才能操作的内容,现如今只需依靠机器人自身的视觉系统就可以轻松实现。视频中,Optimus做瑜伽的画面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舒展而准确的动作组合,是人形机器人在物理形态中寻求突破的最好展现。
业内普遍认为,真正拥有智能“大脑”和仿生物理形态的人形机器人,就是该领域商业化应用的最终形态。
从23年5月英伟达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在ITF World 2023半导体大会上提及的“具身智能”概念,和本次特斯拉Optimus所展现的部分性能表现不谋而合,即理解、推理并与物理世界互动的智能系统。
无论作为科技领域的新技术展现,还是AI智能工业化运用,人形机器人的技术创新都会成为机器人产品端的新亮点。
根据特斯拉透露的未来方向,Optimus的应用场景未来可能会涉及工业生产,也就是由人形机器人全程接管汽车生产领域,实现真正的无人生产。人机协同的未来可期,和现如今高速扩张的人形机器人市场,都给全球机器人领域创新发展带来了巨大潜能。
从GGII于2023年5月发布的报告预测,人形机器人市场有望在2026年的服务型机器人中的渗透率来到3.5%,市场规模超20亿美元。并且在高速发展下,这个数字在2030年前后会来到200亿美元。
技术的革新,尤其是底层技术进化所带来的的结果,无疑是给大规模商业化的实现带来强大动力。
人工智能企业微美全息将人形机器人列为重点发展项目,谷歌微软等AI软件领域巨头,也在探索AI算法与GPT在机器人领域实现软硬件结合的可能性。
目前GPT-4所赋予的,以自然语言作为人机交互的核心的能力,以及多模态处理能力。AI能力的提升,可以让人形机器人的交互更为智能简便。
感知、决策和执行,可作为机器人的技术闭环来发展和实现。而一旦实现技术闭环,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进程的最大问题,也只剩下成本了。
就如同特斯拉Optimus此次在9月视频中所展现的,如同科幻短片一样的场景,是我们多年之前对机器人交互的期盼和想象。
人们已经不满足于机器人只作为“机器”存在,在大模型加持下的AI领域,人们迫切需要更加符合人机交互理念的产品出现。
如今商业化的应用场景,让很多人看到了人形机器人的未来。除开互联网公司不谈,就连物流领域的部分企业,都想进军人形机器人领域。然而实现商业化,却不像许多人想的那样简单。
首先就是研发成本的高昂和遥遥无期的回本周期,如今年2月,人形机器人公司优必选科技向港交所提交的招股书中提到,在研发周期的33个月中,优必选的同期开发亏损来到了24.03亿元。仅研发方向上,支出就高达12.7亿元。
也就是说,项目利润超过一半以上,都要投入到研发的“无底洞”中。不仅如此,算力的需求也是商业化不可避免的问题。
机器人全身的关节和传感器,需要依托算力的统一。这也就意味着,动态系统极为复杂的机器人,即便做出一些简单的动作,在单位时间需要输入的算力也是极为惊人的。这还没有考虑到复杂场景中,障碍所增加的难度。
其余类似安全系数以及信息安全等问题,都是短期内无法妥善解决的问题。人形机器人是风口,然而如果一味的在技术尚不成熟的现阶段过度吹捧,都不利于人形机器人新时代来临前,让产业度过难关 。
从“圈地自萌”到商业落地,人形机器人领域需要真正的“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