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第一小学:“红领巾”治沙队让沙海泛绿意

摘要:我们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治理荒漠综合实践课程体系。

成片成片的沙化土地连成一道独特的“沙墙”,将城市围了起来,一刮风,整座城市便是黄沙漫天……这是多年前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人们常见的景象。

鄂尔多斯地处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黄河的“几”字形大拐弯,完整地勾勒出了鄂尔多斯高原的边界。康巴什区北近库布齐沙漠,南临毛乌素沙地,受气候和地理环境影响,城区周边有不少沙化土地。

2019年4月起,每年春秋季节,一群群戴着红领巾、扛着锹、提着桶的小小身影在这片沙土地上埋沙障、种沙柳,努力让这“沙墙”变绿。他们就是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第一小学的少先队员。

“为了切实将‘五育’并举落到实处,2019年我们综合考量康巴什区周边地理环境后,着手开发荒漠化治理实践课程,对学生进行劳动、生态文明、爱国主义等综合素质教育。”康巴什区第一小学校长王蕾蕾说。经过多方申请和协调,王蕾蕾校长的想法得到了康巴什区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将近千亩沙地划拨给学校作为实践基地。

然而,学校课程组的老师们还没来得及高兴,就被基地的现状狠狠地拉回现实。课程组最初的设想是在基地植树、播种等,但实地考察之后发现,基地沙坡陡立,用货运车辆运送树苗上沙坡根本无法实现,依靠人工运送也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正在一筹莫展之际,课程组的老师结识了鄂尔多斯生态环境职业学院研究过沙生植物培植的任昱博士,学校当即聘请他担任课程指导顾问。任昱对实践基地的地貌环境进行了深入了解,为课程组量身定制了实践课程,将原计划的背树苗上沙坡改为就地取材,用周围的沙柳制作沙障。就这样,“红领巾”治理荒漠综合实践课程走上了正轨。

经过两三期的实践,课程组的老师们发现,埋设沙障时天气潮湿、雨后埋设或者埋设后有雨水滋润,沙障是可以成活的。于是,课程实施的目标由仅仅利用沙障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进阶为最大程度确保沙柳的成活率。

渐渐地,“红领巾”治理荒漠综合实践课程得到了越来越多机关单位、研究院所及家长的倾力支持。康巴什区园林与绿化事业服务中心提供沙柳苗、沙生植物种子。学校还与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鄂尔多斯生态环境职业学院、康巴什区青少年发展中心等达成合作。每年的治沙季节,鄂尔多斯生态环境职业学院的老师和学生都会来到基地,与康巴什区第一小学的孩子们一起动手埋沙障。康巴什区第一小学的孩子们还可以到鄂尔多斯生态环境职业学院的实验室进行育苗栽培,苗木相对成熟后移植到校内的爱心林或基地。

“这是我第4次去基地,说实话,真累!基地特别晒,一刮风连眼睛都睁不开,还要运沙柳、埋沙障。”康巴什区第一小学五(3)班赵泓博说,“但是每一次我都觉得收获满满,比如这次我们带着面积计算和植树的数学问题走进基地,一边解决问题一边固治沙,一举两得!”

四年来,康巴什区第一小学共组织21期“红领巾”治理荒漠综合实践活动、6期实验室课程,学生近3000人次参与其中,埋设了沙柳沙障近200亩、纱网沙障80亩,种植沙生植物近40亩,成活沙柳沙障和沙生植物80多亩,固沙面积达到近400亩。如今的基地,已不再是满眼黄沙,而是绿意尽显。

“现在,我们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治理荒漠综合实践课程体系。”康巴什区第一小学副校长秦焱说。她介绍,每年春季,学校都会带领四至六年级的学生在实践基地埋设沙柳沙障、纱网沙障、PLA沙障、麦草沙障等多种类型的沙障。秋季则带着二、三年级的学生到治沙基地采集沙生植物的种子,观察种子形态,对照沙生植物生长形态,丰富课外知识。

在鄂尔多斯生态环境职业学院老师的指导下,“红领巾”治沙队的小队员们化身“小小研究员”将基地上采集的沙生植物带到实验室进行药水处理、脱水、密封,做成腊叶标本和浸制标本等多种样态的标本,进行研究学习。

“孩子每次回来都会滔滔不绝地给我讲他的见闻。在老师和专家的指导下,孩子们不断摸索新的栽种和埋障方法,为沙柳成活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以确保治沙效果。这一点非常难能可贵!”康巴什区第一小学四(5)班苏悦涵家长吕超杰说。第14期,2022年5月20日,埋种沙柳苗3.JPG

编辑/李卓莲
本平台发布/转载的内容仅用于信息分享,不代表我司对外的任何意见、建议或保证,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info@tonews.cn,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同时,欢迎各方媒体、机构转载和引用,但要严格注明来源:今日商讯。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