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消费者体验,很多时候仍是市场行为的尺度。
明星的归宿究竟是什么,是娱乐圈的终极问题。
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答案也在持续翻页:直播带货收益固然可观,可惜口才和综艺感门槛太高;餐饮业环节过于细密,品控失效有损个人形象。
近年时尚行业风生水起,自创潮流品牌成为最新答案。所谓“自创”,对大部分明星来说可能是行使冠名权的涵义,从设计、生产﹑宣传到销售,明星参与度乏善可陈。类似的名词还有“主理人”。
相比其他产业,明星潮牌优势鲜明——几乎没有技术门槛,供应链成本低,明星流量加持宣传省时省力,适合加入粉丝经济豪华套餐。一般来说,只要保证基本的质量,粉丝能够接受合理溢价,欣然为偶像的业余爱好买单,至于设计感,是个次要的考虑因素,毕竟美学感官是很容易被偶像滤镜蒙蔽的。因此明星潮牌很多时候被赋予明星周边的意义,作为小众商品在固定受众群体中圈地自萌。
换言之,明星和粉丝之间存在一杆“信任天平”,当明星存在流量变现需求时,粉丝会在消费能力范畴内及时加码保持天平的平衡。当然也有明星不信邪,在营销、品控和定价等关键节点屡出昏着,于是信任瓦解,天平倾塌,明星口碑随着销量一路暴跌。
在将个人粉丝转化为品牌粉丝的道路上,明星中也不乏成功者。中国潮流教父陈冠希创立的潮牌CLOT在国潮兴起的2018年斩获了1000万美元的销售额,成功打破了圈层桎梏,在外围消费者中一骑绝尘。CLOT的崛起,归因于陈冠希的亲力亲为,在设计上融入了自己对于潮流的理解,天赋和热爱在任何行业都是成功的必备因素。被演艺圈封杀对于陈冠希来说,也算因祸得福了。
不过潮流是个变幻莫测的事物,后疫情时代街头潮流在全球范围内退热,即使是CLOT也没能抗住这份暴击,线下集合店接连关门。另一位潮流达人余文乐有苦难言,旗下潮牌MADNESS三里屯店已于2月25日关闭。至于其他囿于饭圈的潮牌,疫情期间更是深刻体会了什么叫流年。300多家明星潮牌,在复制粘贴的赛道上前仆后继,鲜有顺利突围者。
明星潮牌与粉丝经济的深度捆绑,使品牌建设一直在舒适圈里徘徊,产品创新和供应链能力实际上是对明星团队的基本要求,而一般来说,明星委托的职业经理人大多出自制造业,不谈理解层次,在品牌圈甚至可能没有自己的人脉。团队专业能力的缺乏,导致了明星流量成为品牌发展的唯一引擎。而流量明星的生命周期逐渐缩短,流量对市场消费的影响力江河日下,商业价值变现之路荆棘密布。
巴菲特对于金融行业有句精湛的描述,“退潮之后方知谁在裸泳”,而潮牌市场无需退潮,仅靠消费理性和审美判断就可以戳破粉丝经济的遮羞布。消费者体验,很多时候仍是市场行为的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