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间,是检验是否表里如一的最佳尺度。
1999年,星巴克入驻中国,至此20多年时间里,人们提起咖啡,首先想到的必是“星爸爸”。可如今,本土咖啡品牌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星巴克不再是唯一的选择了。
特别是“资本鬼见愁”瑞幸在2021年走出造假风波后,靠着金主爸爸们“成功复活”,在新一轮融资后和本土咖啡品牌一同“围剿”星巴克。所以当你发现公司楼下、办公室、朋友圈等越来越多的地方出现“瑞幸”们的时候,淡定点,咖啡市场争夺战的序幕才刚刚拉开。
截然不同的发家之路
星巴克1999年正式进军中国市场,在之后的几年里,“星爸爸”顶住亏损的压力、克服“水土不服”,终于在中国咖啡市场占领一席之地,并逐步成为了咖啡业的龙头。
主打“第三空间”的星巴克,二十多年间步步为营,罕见对手。据贝壳财经报道,截至2021年5月,星巴克已经在中国内地市场开出来超5000家门店。
而作为“搅局者”的瑞幸咖啡发展路径则与之大相径庭。
2017年底,「资本鬼见愁」瑞幸在北京默默开了第一家店,标榜“咖啡+O2O+新零售”模式。创始人兼CEO钱治亚更是曾公开表示,要用10亿人民币教育中国的咖啡市场。随后便开始了铺天盖地的广告营销和门店扩张。
不到一年时间,瑞幸在资本追逐下开始了融资之路。
2018年7月11日,瑞幸咖啡宣布完成2亿美元A轮融资,投后估值10亿美元。
2018年12月12日,瑞幸咖啡宣布完成2亿美元B轮融资,投后估值22亿美元。
2019年4月18日,瑞幸咖啡获得1.5亿美元的新投资,其中贝莱德(BlackRock)所管理的私募基金投资1.25亿美元,瑞幸咖啡投后估值29亿美元。
2020年1月,瑞幸通过增发1380万ADS(美国存托股票)与发行4亿美股可转换债券的方式进行募资,募资金额绿鞋前为9.8亿美元,绿鞋后达11.3亿美元。
到2021年底,瑞幸咖啡门店已经攀升至5671家。在资本追捧下,连续几个季度的亏损也没在怕的,短短几年时间就追上了星巴克在中国二十多年的总目标。
不惜一切代价赶超头部品牌
2018年5月份瑞幸咖啡发布了一封“公开信”,用几项不痛不痒的“证据”谴责星巴克在行业上的垄断。
并且打出了“做每个人都喝得起、喝得到的好咖啡”的标语,瑞幸咖啡这样描述愿景,直接对标“星爸爸”。
众所周知,星巴克从进入中国以来,一直以生活的“第三空间”示人。瑞幸则恰恰相反,作为互联网咖啡的代表,主打“无场景化模式”直指星巴克,不和你谈什么就餐环境、第三空间,纯纯靠资本打价格战,将海量的广告和咖啡折扣券直接送到消费者手上,有一种将“轻奢品”带入群众化商场的即视感。
瑞幸门店快速扩张,得益于选址不像星巴克那样“挑三拣四”,哪里有人就开到哪里。小小的门店更像是一个外卖自取点,随拿随走。
当然了,瑞幸的席卷最离不开的还是强势营销,几乎是一夜之间,汤唯手捧小蓝杯的广告都快贴到消费者脑门上了,各大写字楼的电梯、商场的大屏幕,满眼都是小蓝的身影。加上瑞幸使用互联网技术(APP、“免费策略”和“裂变机制”)结合传统广告营销三板斧(航空式轰炸广告、形象代言人轰炸、大型新闻发布会轰炸)的方式,让消费者快速认识这个被资本厚爱的咖啡品牌。
除了广告,瑞幸瑞幸还通过裂变营销如采取注册赠送、邀请赠送、强制要求APP内下单等多种方式拉新、推广,在短期内做大用户量,虽然这波消费者可能只是昙花一现。
“星爸爸”这么多年则一直以传统的会员营销方式,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增强用户粘性。不过在“瑞幸们”的步步紧逼之下,星巴克也开始以互联网“技术”加入传统营销。
国货想要崛起应该怎么做?
不得不承认,近几年,由于资本的涌入,不少行业发生了巨变,几乎等于免费的咖啡成了许多咖啡品牌扩张的法宝。但是一旦资本开始被限制或者“爱消失”,那么在业内留下的只有一地鸡毛。
想要吃到咖啡行业这块蛋糕,本土品牌还是更应该注重企业自身的人文关怀、品牌文化以及产品提升。
“定位理论之父”特劳特曾说“不做更好,但争第一”。但这句话在中国巨大的市场中似乎并不可行。我们的国货想要做大做强,应该争的是“唯一”。
星巴克这么多年一直秉承传播“咖啡文化”的品牌信念,提高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和粘性,这才是一个品牌长期发展的秘诀。
而缺少文化积淀和对品牌唯一性的塑造恰恰是很多互联网品牌急需补上的一课,尤其是“从天而降”的瑞幸们需要面对的这一问题。过去的瑞幸因为“财务造假”事件陷入风波,如今交清罚款一切向好,在逆境中破局的“瑞幸咖啡”更加注重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改变。
务实、实事求是,不以疯狂的烧钱补贴来获客,不再盲目扩张野蛮生长,沉淀于产品与服务,积淀品牌亲和力,聚集原料品质……如此方可行稳致远。
之前同事曾写过一篇《猎头为何挖不走星巴克的人》,里面具体分析了星巴克如何对待公司员工,提升员工忠诚度的。也只有忠诚的员工,才会让顾客体验到其乐融融的氛围。
现在,国人对咖啡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各种咖啡品牌都在崛起且来势汹涌,原本一潭死水的咖啡市场被搅动。但是想要真正的赶超头部品牌,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塑造品牌自身、提升产品的竞争力,而不是陶醉在资本追逐下新零售、互联网营销所带来的短期效益。
古话说的好,日久见人心。时间,是检验是否表里如一的最佳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