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便利店,或是拐角店,是永恒存在的刚需门脸。
十年前,我去重庆。作为北方人,对重庆的一切都很好奇,其中就有满大街的街角便利店。
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街角店。
1
一幢四方大楼,在楼的拐角处斜切出一块地方,面积顶多5平米,便利店就在那。一人一店,卖的是烟/面/糖/茶等必需品。
几乎每幢大楼都有这么个拐角店。对我来说,这是个欣喜的发现,发现了城市的智慧:一方原本被商铺摆放工艺品的角落,隔成个“三角区”,解决了一个人就业,便利了一群人消费。
去年,再去重庆,同一片区域,这种街角店很难看到了。
之所以想到了重庆,是刚看到了《2021中国城市便利店指数》的数据。排名前十数据中没有重庆。
2
排名第一的是厦门。在便利店营商环境、发展指数和增长率三大块中,厦门均居榜首,也就是说,厦门是当之无愧的“便利店天堂”。
这让人兴趣陡升。
四年前,厦门还是二线城市中的“便利店瘠土”,是什么原因让这里“突然起飞”,远甩广州(排名5)、上海(排名8)。
2017年,厦门已是网红旅游城市,但全域没有一家国际连锁便利店,没有7-11,没有全家,平均每5045人才拥有一家便利。已有的便利店半数在亏损,满大街除了食杂店,就是副食店。
3
从“瘠土”到“天堂”这一步是如何跨越的?时间相隔不远,很容易找到其成长的主脉。
从2017年起,厦门市不断制定出台政策扶持连锁便利店建设,规定综合服务设施面积不低于社区建筑总面积的10%,为便利店发展提供了空间保障。还简化了办证程序。
2021年7月,厦门又推行了“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即市民步行15分钟,就可以满足日常生活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
上述政策不陌生,青岛、南京、成都等城市都有类似规定。为什么只有厦门可以。
人均消费的增长也是原因,2020年,厦门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6491元,进入全国前十,较比2017年增长了14%。
既有政策推动,又有消费客群,厦门从社会和消费环境成首先成了“天堂”,尔后在政策推动下,见福、美宜佳、天虹微喔、苏宁、永辉、十分、易捷等多家连锁便利企业落地。
而且几乎每5家便利店,就有2家是24小时营业。
见福,是厦门本土便利店品牌。他家的快速扩张,是厦门实现便利店覆盖的主要功臣。
4
资料显示,2020年至2021年,见福便利店从名不见经传的品牌跻身进入全国前十,门店总数超过2021家,仅次于7-11全国的2387家门店,足见其规模。
在厦门现有连锁便利店中,60%是见福品牌,在厦门知名的办公区软件园,几乎每隔1000米就有一家见福便利店。
见福为啥起飞?仔细分析发现,除了资本推动(老板张利原就是当地企业家),还在于符合当地人生活习惯的业态布局。
除卖烟酒糖茶等日常用品外,见福的热食、便当、饭团、热饮、鱼蛋等销量很大,陈列占比约20%,业绩占比多数已超50%,坪效超高。
设在主要住宅区、办公区的小店,还普推早餐供应,稀饭配小菜均价6元,茶叶蛋配豆浆均价4.5元。小而惠,细水流。
5
见福也在逐渐加推自有品牌上线,从零副食品,到家杂、日化,再到咖啡、蛋糕不一而足。
工厂(含OEM)是进口,门店是出口,生意是越做越大,越来越“闭环”。
说的是“见福”,实质想到的是重庆。
昔日重庆那数以万计、极具特色的拐角店,若是也能统一调配,或许也能成“见福”。
便利店,或是拐角店,是永恒存在的刚需门脸,无论互联网发展到什么程度,人们走出户外,看到一方亮堂堂的小店,即便没有购物需求,心也是暖洋洋的。
西安疫情亦可见,城市供应链末端的小店,微不足道,还真缺少不了。
它是温度,是人情味,是雨天躲雨、饿了充饥,是淘菜菜、优选、多多买菜取代不了的东西。
以上这些,希望读者以创业启示,它是可参考的。
您还有什么困惑或想法可以留言,我们来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