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数据这只“无形的手”,真是紧紧地扼住了我们。你有没有想过,你打开的打车、外卖、购物、订机票等等页面,产品推荐、广告投放、产品设计乃至产品网页呈现“千人千面”,价格、优惠券、配送费因人而异,你能看见的都是平台想让你看见的。
今天,你被大数据杀熟了吗?
现实生活中大数据杀熟现象已经无处不在,无论你能否感知到,都已经被割过一茬又一茬的韭菜了。比如近日小编在购买青桔单车月卡时页面显示为14.75元,同一时间段其他手机打开价格仅为9.9元。网友曝光在美团上以9559元订购了一晚上海某五星级酒店的房间,结果到店后发现登记表上这个房间的价格仅为每晚2980元。6500多元的差价,虽然最终经过协商已经退回,但是其中的猫腻真是让人不寒而栗!
大数据杀熟的套路,你经历过几个?
大数据这只“无形的手”,真是紧紧地扼住了我们。你有没有想过,你打开的打车、外卖、购物、订机票等等页面,产品推荐、广告投放、产品设计乃至产品网页呈现“千人千面”,价格、优惠券、配送费因人而异,你能看见的都是平台想让你看见的。
目前,总结下来大数据杀熟的套路已知的有以下几个:
一是根据用户的消费频率来定价,比如消费频率越高的用户,平台认为他们对价格的承受能力更强,购买需求更为强烈,一旦被贴上“铁粉”和“高消费人群”的标签,那么你就成为了平台优先收割的韭菜。
二是根据不同的设备进行差别定价,比如针对苹果用户与安卓用户制定的价格就不同。平台天然认为苹果用户消费能力更强,所以明显标价更高。
三是根据用户消费时所处的不同场所定价,比如对距离商场远的用户制定的价格更高。如果附近没有大型超市,你会发现日用品的价格都贵到出奇;如果平台发现你还住在“富人区”,那么平台“杀熟”加价没商量。
四是根据搜索的关键词来解读消费者需求。你搜索的词汇、时间、频率、浏览记录,都会在后台留痕;你的急需、闲逛、经常购买操作,也都会直接影响到下次的价格。
大数据杀熟无处不在,怎样反套路行之?
首先,降低用户黏性,切换不同平台。比如打车软件你经常不用再进入的时候不仅有优惠券,价格也会更低。所以几个打车平台轮换使用,不要“一条路走到黑”。
其次,下单时多对比,多筛选。下单时可以使用家人的手机看看同一款商品价格是否一样,或者换到其他平台看是否价格更低,不要盲目下单,也可看看评论里有没有关于价格的描述。
最后,提高维权意识。现在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算法无所不在的世界里,要学会适应并驾驭算法,不能任人宰割。
7月6日,深圳公布了国内数据领域首部基础性、综合性立法《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并将于明年1月1日起实施,其中规定了大数据杀熟最高可罚五千万元,这在立法层面上给了消费者一个保障,但是依然任重而道远,消费者还是要自己捂紧钱袋子才最稳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