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岁的雷军:押上人生所有声誉,小米百亿美元造车

古今

摘要: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雷军决定造车后,脸上显露出一种久违的、属于年轻人的光芒。

雷军,江湖人称“雷布斯”。

如今,他即将抛弃这个伴随小米手机崛起的称号,化身“雷斯克”,为小米的下一个十年做好准备。3月30日,小米集团在港交所抛出一个大新闻,决定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正式进入造车领域。首期投资100亿元人民币,预计十年投资100亿美元。

关于小米造车的传闻,互联网上流传的信息数不胜数,甚至可以追溯的2013年。彼时的特斯拉刚刚盈利,雷军怀揣着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好奇,曾两度拜访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

以雷军敏锐的嗅觉,他对新能源汽车的未来非常看好,却始终存有疑虑,无法下定决心去做。虽然自己不做,但可以投资,之后的雷军以及他创办的顺为资本,先后投资了数家新能源汽车项目,如今造车三剑客之二的蔚来、小鹏汽车,都曾经得到过雷军的投资。

我们可以说雷军保守,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但这恰恰是雷军的创业之道,懂得取舍,非常清楚小米的核心是什么。

当年和小米打得难舍难分的乐视,就是因为步子跨得太大,四面出击的同时,贾跃亭还一心想要造车,来实现他的“生态化反”,结果导致了整个集团的崩塌。这从侧面说明了雷军的商业智慧,先集中精力解决主要矛盾,把手机造好。

经历了几年的市场洗牌后,小米站稳了国产手机大厂的地位,终于对造车有了新想法。只不过,雷军依然要比其他人谨慎得多。

今年的2月21日,小米集团还发布公告,否认外界传闻。小米高管也曾多次出面辟谣,声称小米没有造车的打算。

一方面,小米手机正处于冲击高端的关键时刻,分出精力去造车,必然会造成不小的影响;另一方面,造车是一件重资产、重投入、重研发的事,从技术储备到供应链管控,难度远非手机可以相比,跨界造车无疑有着巨大的失败风险。

但是,如果真的选择不去造车,小米又面临着产业竞争落后的风险。尤其是苹果造车计划曝光后,一直以苹果为标杆的小米,恐怕也无法放弃这一领域。

雷军在小米新品发布会的现场也坦言,“一开始我内心非常抗拒,我们花了五年时间才好不容易把手机业务做到今天,成为世界第三,而手机这场仗还没有打完,做车会不会分心?”

在新能源汽车愈发火热的发展前景下,科技巨头们纷纷入场。除了华为明确表示不造车外,大多数科技巨头保持着相当暧昧的态度,或多或少都开始涉足造车领域。

面对未来智能互联的重要流量入口,以及有着万亿规模潜力的新兴市场,没有人可以斩钉截铁地拒绝,小米也不例外。即使雷军与高管们心存顾虑,集团也需要从战略层面上探讨,究竟要不要去造车。

发布会上,雷军亲自表明了小米造车立项过程中的曲折故事。

“75天,85场业内拜访沟通,200多位汽车行业资深人士的深度交流,4次管理层内部讨论会,2次正式的董事会。”

51岁的雷军最终下定决心,选择再度起航,进行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项目的创业——小米造车。促使他做出这一决定的,除了外部竞争的压力,更多的还是源自小米集团多年来发展的底气。

在国内诸多科技公司里,小米是在软硬件生态链布局最早也最深的企业之一,对基于硬件的互联网模式有着深刻的理解。在汽车技术方面,小米也并非毫无准备,已经拥有834件与汽车有关的专利,且超过96%是发明专利。

更为重要的是,小米集团主业发展前所未有的出色。

造车需要的巨额资金投入,常常会成为新能源汽车创业失败的首要因素。小米,显然没有这方面的压力。雷军表示,小米2020年底有1080亿元现金储备,“我们亏得起”。

“我决定亲自带队,这是我人生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我深知做出决定意味着什么,我愿意押上我人生所有积累的战绩和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雷军的脸上,显露出一种久违的、属于年轻人的光芒。

编辑/倪雨
本平台发布/转载的内容仅用于信息分享,不代表我司对外的任何意见、建议或保证,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info@tonews.cn,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同时,欢迎各方媒体、机构转载和引用,但要严格注明来源:今日商讯。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