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脸大数据时代来临!我们的隐私会泄露吗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发展,人脸信息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个人信息,可以用来刷脸支付也可以用来安防等场景,人脸,指纹,虹膜都是我们个人独语无二的信息特征,和身份证同样重要的,属于公民的个人隐私。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发展,人脸信息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个人信息,可以用来刷脸支付也可以用来安防等场景,人脸,指纹,虹膜都是我们个人独语无二的信息特征,和身份证同样重要的,属于公民的个人隐私。

民法总则《民法典》已经原则性明确了对公民肖像权和个人信息的保护。新修订的《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规定,人脸信息属于个人敏感信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九条规定: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消费者同意。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公开其收集、使用规则,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

那全国还是有很多地方收集这种信息,比如售楼处,有必要吗?有权利安装吗?网友戏称:买个房在还得戴头盔去才行。网络安全法有明确的要求,必须是合法正当必要,而且必须取得消费者的同意才能够采集。去年,因不愿被动物园“刷脸”,游园年卡办理者郭兵将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告上法庭。今年11月20日,在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人民法院一审宣判。最终,法院判决野生动物世界删除其办理指纹年卡时提交的包括照片在内的面部特征信息。案件引发广泛关注,被称为“国内人脸识别第一案”。其实不难发现,在一些大型超市或者餐厅,在收银处已安装有人脸识别的设备,消费者通过刷脸进行支付,更高效便捷。

这些如果说是明处采集脸部信息,更有些隐藏在我们身边的隐形手段。手机上一些APP打着查看你什么脸型的旗号,对你的脸部进行采集。甚至一些应用不管是否需要也会收集脸部信息,但是并没有一些相关协议。根据国家APP的规定必须要有网名协议,要把APP搜集个人信息的范围内容使用方式以及删除方式需要作出具体的规定。那这些APP是否能保证这些数据不被泄露呢,这也引发了我们的担忧。

《天津市社会信用条例》12月1日表决通过,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条例》第十六条规定,市场信用信息提供单位采集自然人信息的,应当经本人同意并约定用途,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市场信用信息提供单位不得采集自然人的宗教信仰、血型、疾病和病史、生物识别信息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采集的其他个人信息。据此,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商会等被禁止采集人脸、指纹、声音等生物识别信息。

希望最科学的应用不仅能方便我们的生活也能确保我们的信息安全。

编辑/陈弘
本平台发布/转载的内容仅用于信息分享,不代表我司对外的任何意见、建议或保证,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info@tonews.cn,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同时,欢迎各方媒体、机构转载和引用,但要严格注明来源:今日商讯。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