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极人是如何转型升级的?又到底有何通天彻底的本领,靠什么发展到今天这样宏大的规模?
寒露至,秋风起,度过史上最热的九月,草木摇落露为霜的日子到了。随着天气逐渐转冷,各类保暖用品开始在各大电商平台火爆促销,“南极人”这个曾被誉为国民品牌,广受热捧的保暖内衣更是随处可见。然而,如今保暖内衣早已不是南极人的全部。在电商平台只要搜索南极人三个字,除了保暖内衣,跳出来的商品有玻璃杯、儿童车、玩具、床垫、枕头、纸尿裤、鞋袜、运动套装、冲锋衣、按摩椅、抽油烟机、甚至还有食品类的坚果、榴莲饼、蛋黄酥等等。标有南极人名号的旗舰店、专卖店、官方店数不胜数,冠名南极人品牌的商品可谓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只有你想不倒的,没有南极人做不到的。南极人的经营范围覆盖服装、家纺、户外用品、日用百货、家用电器、食品等诸多门类,俨然发展成了一家全品类的商业巨头。
消费者们不由得感到十分困惑,南极人是如何转型升级的?又到底有何通天彻底的本领,靠什么发展到今天这样宏大的规模?
事实上,南极人确实进行了转型,但却并非向着这些繁杂的业务进行转型,而是将核心业务转型为“品牌授权”,简而言之,就是“卖吊牌”。
复盘南极人的发展史,1997年是它横空出现的高光时刻,彼时其以300万元起家,首创了保暖内衣概念的品牌,通过聘请刘德华、海清等明星代言和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4个月就创下了1个亿的销售奇迹。而南极人以其轻薄保暖的功效,改变了人们冬天臃肿的穿衣习惯,成为很多人的保暖神器。从1997年到2007年,是南极人的黄金十年,南极人成了火遍全国的知名品牌。
2008年南极人业绩大幅跳水,于是停掉生产线,卖掉了所有工厂,彻底放弃了自产自营模式,成功转型为品牌运营的商业模式。2015年,南极人改名南极电商并于同年底成功借壳新民科技登陆中小板。
南极人的品牌授权模式就是在支付保证金和吊牌使用费后,小企业可以打着“南极人”旗号售卖商品。
相比于恒源祥100万元的品牌授权保证金,南极人只收10万元,因此吸引了大批慕名而来的合作者。无论是做保暖内衣还是做玩具、日用百货、服装、家电甚至做食品的小企业,南极人几乎是来者不拒,多多益善,交钱就行。
南极人合作客户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合作经销商,另一种是授权经销商,即自己开工厂的。合作经销商只需要同授权经销商签订名义上的合同,就可以用工厂的名义自主进货销售。
南极人主要的销售渠道是电商平台。经销商只要缴纳了授权保证金就可以在电商平台上开一家“认证”的南极人店铺。除了缴纳保证金,包销之外,每卖一件“南极人”,南极人还要再收一笔费用,即吊牌费。吊牌费按件来卖,以冠名南极人的男装为例,标费大约就是产品出厂价的15%左右,例如50元出厂价的基础款,标费在8元左右。
在品控上,南极人要求合作者提供一份质检合格证明,而这种证明某宝上只需100元就能搞定。
通过使用南极人的吊牌,一些“无牌”产品摇身一变成了知名品牌,顶着南极人的光环,意味着更多的流量和更高溢价,除去商标费用,利润也能上升几十元,相对自主创立发展品牌而言,无疑是条捷径。
由于南极人低门槛的品牌授权模式十分“畅销”,导致合作方的数量野蛮增长,2019年南极人的合作供应商为1113家,合作经销商为4513家,授权店铺为5800家,增幅分别为28.5%、7.8%、4.9%。而南极人因此获得的利润也十分惊人。
从2016年到2019年这几年,南极人的营业翻了8倍,达到39亿元,其中,品牌授权及相关服务的收入翻了3倍,高达13亿元,品牌授权的毛利率更是达到骇人听闻的93%,堪称前所未有的暴利。
但是,南极人这种不研发、不生产、轻品控,在全品类道路上蒙眼狂奔的品牌授权模式也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特别是其冠名的各类商品质量更是饱受诟病。仅2018年内,南极人的蚕丝被、内衣、童装、卷发器等产品,即上了14次国家质监部门以及地方消费者协会的不合格产品黑名单,相当于每个月一次。而且每年,从国家市监局到北京、上海、江苏市监局,都点名“南极人”品牌产品存在问题或不合格。
品牌授权并不少见,但很多品牌在授权后还能保持良好的品牌形象,关键在于公司对代工厂的资质与产品的质量都有着严格的控制。比如品牌授权的鼻祖迪士尼。要成为迪士尼认证的工厂,需要经过严格的迪士尼FAMA(生产授权申请流程表)验厂流程,内容细致到需要提供过去12个月考勤记录、工资表、劳动合同、消防演习记录等。成为迪士尼的授权商,门槛也不低,除了高达几十万美元的授权保证金,迪士尼还要求其在制造、经销或零售方面有最少五年的经验,在相关专业产品方面具有五年以上行业经验。也就是说,真正的品牌授权是品牌方负责设计、广告投放产品推广,和最后的质量审核,只授权给工厂生产,和经销商销售。但是像南极人这样毫无节制,枉顾质量的品牌授权其价值还能剩多少呢?
商业行为自有其逻辑,厂商也完全有选择如何经营品牌的自由。但是,我们并不希望这些殚精竭虑,好不容易打造出来的民族品牌透支自己的品牌信用,最终丧失消费者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