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禁用支付宝惹热议,移动支付大战一触即发

摘要:7月29日以来,不断有网友反映美团支付页面不再支持支付宝付款,美团月付和银行卡支付占据优先位置,其次是微信支付。美团这一操作并非突如其来,在此之前,支付宝就一直都居于美团付款页面的折叠状态中。

7月29日以来,不断有网友反映美团支付页面不再支持支付宝付款,美团月付和银行卡支付占据优先位置,其次是微信支付。美团这一操作并非突如其来,在此之前,支付宝就一直都居于美团付款页面的折叠状态中。

随后,美团CEO王兴亲自下场回应,他并没有正面回答该问题,而是在饭否向淘宝发出了灵魂拷问:“淘宝为什么不支持微信支付呢?”话里话外透露出一个讯息:“既然你淘宝能禁用别家支付方式,我美团为咋就不能呢?”

在王兴的亲自开杠之下,移动支付巨头们之间的较量再度拉开了帷幕。

美团与阿里的爱恨情仇

说起来,阿里还曾对美团有相救之恩。2011年,美团处于低谷,阿里听闻即刻赶来,大手一挥,投资5000万美元,帮美团渡过难关,使其在当年的千团大战中得以存活。这一举动相当于雪中送碳,那时候的阿里与美团可以说是处在蜜月期。

后来,阿里提出想要控制的投资风格,这下子,很有想法的美团创始人王兴不干了,美团和阿里之间暗生嫌隙,渐行渐远。

2015年美团与大众点评的结合,成为了美团和阿里关系的转折点。按照王兴的构想,美团可以同时获得阿里、腾讯的支持,在两大巨头的资金支持下不断壮大,然而阿里却不这么认为,干脆直接从美团撤资,仅留下了少量股份,二者关系逐渐进入冰河时期。

然而腾讯却趁此机会,追加了10亿美元的投资,并在美团随后的几轮融资多次出现,二者关系日益密切,逐渐融为一体。

2016年,阿里又有了大动作,斥巨资12.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7亿元)收购饿了么,来对抗美团,这一举动让美团和前东家阿里彻底翻脸。

到了2018年美团点评上市之际,美团和饿了么之间的竞争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除了在外卖市场你争我抢,阿里和美团在其他领域也不断开展角逐,美团的猫眼电影,直接对标阿里的淘票票;美团涉足旅游领域,阿里便上线飞猪;美团打车扩张市场,阿里的高德也不甘示弱。

杠上用户量巨大的支付宝,美团究竟在想什么?

有人表示,此次美团主动开杠,是想在蚂蚁金服即将上市之际,报当年阿里撤资之仇,然而据各家媒体分析,美团此举的原因绝不止如此,而是有更长远的布局。

通过美团与阿里的往日爱恨,我们不难发现,目前美团已经迈入了腾讯系,而支付宝属于阿里系。资本间的竞争,免不了出现互不相容的情况,退一步不会海阔天空,让出去的都是利益和市场份额。

但美团此举并不完全是站队腾讯,更多是考虑了自身未来的发展,今年5月,美团正式推出美团月付功能。表面上,美团此举是嫌弃支付宝的手续费高,然而实际上确是想要发展自己的支付生态。作为继阿里、腾讯之后的第三大互联网巨头,美团想要紧跟前两者的步伐,涉足金融领域也是无可厚。

多位支付业内人士表示,美团取消支付宝的支付通道,堪称是一次“完美的试探”。一位资深支付业内人士直言,蚂蚁处于上市前的缄默期,对此事不便明显回应,而王兴的回应也试探了消费者的底线,这更像是一次营销或公关行为。

美团为何如此着急布局?

原因很简单,如果用户大多使用支付宝支付,那么支付宝就能掌握美团的每一笔订单的交易数据。被竞争对手监视?这对美团来说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更何况,放弃支付宝,对美团的影响并不大。

短期来看,支付宝的用户群体比微信更多,而支付习惯又很难改变,这样很可能导致一些用户放弃美团,使用饿了么。但最终的影响不会很大,很多年前,京东就放弃了支付宝,选择货到付款,微信支付或银行卡付款,京东的业务却照样增长。

况且,美团的竞争对手饿了么经营的业务范围过于单一,除了送外卖几乎没有别的。优惠所采用的“奖励金”也远远不能赶不上美团的优惠力度,在配送效率等各方面,美团的口碑也稳定在饿了么之上,是当代年轻人手机必备的应用,使用过美团的用户很难舍弃一个这么方便好用的App。

目前在外卖市场上,美团及其所拥有的大众点评App已经掌握了绝大部分流量入口,将这笔流量转入自己支付业务,带动金融业务并非难事。虽然,与蚂蚁集团2000亿美元的估值相比,美团的金融业务仍然是不温不火。但在美团流量的加持下,也不是不能放手一搏。如 果美团在金融方面布局成功,阿里将很难再获得美团的交易数据,美团隐私也可以获得保障。

除了美团之外,京东支付、小米支付、华为支付等支付方式也陆续出现,移动支付的入局者越来越多,未来移动支付市场会出现怎样的局面?是三足鼎立还是群雄逐鹿?我们拭目以待。

注:本文由今日商讯独家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或引用。

编辑/李雨桐
本平台发布/转载的内容仅用于信息分享,不代表我司对外的任何意见、建议或保证,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info@tonews.cn,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同时,欢迎各方媒体、机构转载和引用,但要严格注明来源:今日商讯。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