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富VS硅谷钢铁侠,亚马逊也要发射卫星群

摘要:7月31日,据外媒报道,亚马逊公司已经获得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的批准,计划开展一项名为“Project Kuiper”的近地轨道卫星群计划。

7月31日,据外媒报道,亚马逊公司已经获得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的批准,计划开展一项名为“Project Kuiper”的近地轨道卫星群计划。

该项目预计投资100亿美元,将由3个不同高度的卫星网络组成,卫星总数约为3200个。

亚马逊透露称,整个项目分为5个阶段发射,等第一批578个卫星进入轨道后,服务就会投入使用。通过一系列卫星组网,亚马逊将为世界各地提供低延迟和高速度的宽带网络服务,帮助那些基本互联网尚未建立或者服务不足的地方,能够更好地融入互联网时代。

timg (3)

Project Kuiper项目的描述有种非常熟悉的感觉,仔细思考过后,才发现它与SpaceX公司的星链计划如出一辙。区别在于,SpaceX公司的技术更成熟,计划已经实现了一部分,而且马斯克更激进,想要发射的卫星总量高达4.2万颗。

刚刚因为特斯拉股价大涨而收获颇丰的马斯克估计又要在社交媒体上掀起一番骂战了,好心情全被破坏了。

要知道,马斯克曾经不止一次在推特上怒骂贝索斯是“抄袭狗”。原因各种各样,比如蓝色起源要发射卫星,或者亚马逊收购自动驾驶初创公司ZOOX,每次马斯克都会嘲讽一番。

前几天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马斯克更是暗示贝索斯年纪太大,蓝色起源太慢,无法等到登月的那一天。

你也许会好奇,许多科技巨头都计划打造相应的卫星互联网服务,马斯克为什么偏偏对贝索斯不依不饶?

一个是世界首富,一个是硅谷钢铁侠,他们的恩怨情仇早在十几年前就开始了。

贝索斯依靠亚马逊大获成功后,于2000年创立蓝色起源,专注航天技术的研发。马斯克要相对晚一些,在2002年才创办SpaceX,一心想要将人类带入太空时代。虽然两位都有着强烈的探索太空愿望,但其出发点却完全不同。

timg (2)

贝索斯的外公吉斯曾任美国原子能协会的区域总监,更是ARPA计划的关键人物之一,而ARPA曾协助NASA开发土星五号运载火箭,对贝索斯影响极深。

“即使我还是个孩子时,他也非常尊重我,并愿意就我感兴趣的技术、太空等话题和我进行长时间交谈”贝索斯曾经这样评价他的外公。

从某种意义上说,贝索斯从小就是个向往太空的情怀党,而且这种情怀随着年龄的增长日益浓郁。高中毕业后,他考入普林斯顿大学量子力学专业,却无奈地发现自己并不是研究天才,于是转入计算机科学和电气工程专业,将太空梦深深掩藏。

直到他创办亚马逊,并成长为全球最富有的企业家之一。贝索斯意识到,自己有足够的资金来完成年少时的梦想——探索太空。

与之相比,马斯克则纯粹是个疯狂的天才技术党,他相信自己生来就注定改变世界上的某些事,特斯拉如此,SpaceX亦如此。

通过创业投资早早获得财富自由的马斯克,所思考的只有一件事——自己还能为人类做什么。这就是我认为马斯克疯狂的地方,他思考的维度完全超越了普通人,而且坚信自己能做到。

作为资深科幻迷的马斯克在一次登陆NASA官网时发现,居然没有任何登录火星的计划,这让他非常失望和沮丧。然后,他决定自己造火箭,SpaceX的建立几乎可以说是临时起意。

timg (4)

马斯克觉得地球随时可能面临宇宙中的灾难,自己应该担负起责任,帮助人类移民到宜居星球,成为跨星球的太空新物种。说实话,要不是马斯克现在已经成功了一部分,人们妥妥地会认为他是疯子。

但天才就是天才,是与疯子完全不同的生物。当马斯克发现造火箭需要付出巨大成本之后,通读了大量关于火箭技术和原理的书籍,然后决定自己造,而且要造出更便宜更好用的火箭。

2004年,马斯克与贝索斯曾单独会面,此后便是长达十几年的竞争与对喷。究其根本,一方面双方是直接竞争者,彼此争夺NASA的太空订单和火箭发射基地。另一方面则是两人关于太空探索截然不同的理念,大道之争容不得半步退让。

贝索斯显然更加沉稳保守,从亚马逊的“Project Kuiper”计划中就可以看出,不仅比SpaceX节奏慢,体量也要小很多。与马斯克激进的太空移民理念不同,贝索斯是坚定的“地球派”,认为探索太空、移民宇宙都是谋求更好的发展空间,从而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从结果来看,似乎马斯克更甚一筹:SpaceX已经走在发射火箭技术的前排,而亚马逊还处于起步状态。

不过,贝索斯作为世界首富,技术落后不要紧,钱多直接挖人。不仅每年自掏10亿美元用于技术研发,还从SpaceX公司中大量挖人,包括前卫星副总裁拉杰夫·巴德亚(Rajeev Badyal)及其之前在SpaceX团队的多名成员,这也是Project Kuiper项目和星链计划如此相像的原因。

timg (5)

或许,在未来的十几年里,贝索斯将加大力度追求自己的太空梦。而马斯克也将毫不让步,一边在社交媒体上炮轰贝索斯,一边在实验室里研究怎样保持自己的技术优势。令人遗憾的是,我们何时才能拥有如此人物,去改变整个行业甚至是世界?

注:本文由今日商讯独家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或引用。

编辑/倪雨
本平台发布/转载的内容仅用于信息分享,不代表我司对外的任何意见、建议或保证,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info@tonews.cn,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同时,欢迎各方媒体、机构转载和引用,但要严格注明来源:今日商讯。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