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上半年中国楼市大盘点:调控高达304次,1杭州≈5个深圳

摘要:截止到目前,全国约17个省市及市区,包括南京、宁波、青岛等重点城市多次出手调控,坚持“房住不炒”的政策,相信今年下半年,楼市会回归到理性状态,限购、限售等政策不会放松。

01国家304次调控创纪录,杭州依然在万人摇号

据统计,2020年上半年,全国有100个城市新建商品房均价达到1.5万元/平方米左右,简单来说,你如果要买一套100㎡的房子,最少也要花费150万。有意思的是,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一组数据表示,2019年全国有6.1亿人月收入在1000元左右。

图片 1

如此看来,大多数人要想在一二线城市买房扎根,还是很难。然而谁都没想到,在疫情的冲击中,楼市屹立不倒甚至有更上一层楼的趋势。日前,房地产研究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发布的稳定楼市的政策次数为304次,同比去年上涨21%,也刷新了半年调控次数的历史纪录。

304次调控,足以说明这半年楼市的疯狂,不过这其中最耀眼的城市,当数杭州。

据某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杭州市区新房成交超过6.8万套,半年度总成交金额2013.3亿元。其中,6月的成交量高达到19528套,创下2017年6月以来新房单月成交量的最高值。而二手房市场更为火爆,上半年,全市二手房共成交4.3万套,同比去年上涨4.02%,环比2019年下半年上涨了8.77%。

尤其是疫情缓和后,杭州的楼市触底反弹,高歌猛进,在4-6月份中,二手房成交量过万,差点就打破了最高纪录——2017年6月成交量11875套。所以,杭州新房多盘出现了“万人摇”、“抢购千万豪宅”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02卖地狂魔——杭州

除了成交量持续走高,今年上半年卖地收入最高的城市也是杭州——“卖地狂魔”真的当之无愧。

根据2020年上半年全国土地收入排行榜数据显示,全国300城土地出让金额为23716亿元,同比增长3%,而杭州以高达1700亿元的金额稳占榜首,不过杭州可是蝉联3年榜首了。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同样是一线城市且同样以互联网和科技发展为核心的深圳,土地出让金额仅有376亿元,根本就不够看的,连前20都没进去。

图片 2

回顾杭州这些年卖地所得,可以说是成绩突出,涨势惊人。早在2016年,杭州卖地收入就高达1612亿;2017年突破2000亿;此后一年比一年高,2018达到2443亿,2019年再创新高达到2836亿……再加上今年上半年的1700亿,短短4年半的时间,杭州累计卖地收入已经累计超过万亿。

杭州为何会走上“卖地狂魔”之路?杭州作为举办的2022年亚运会的城市,这种卖地求发展是很正常的。这对于杭州来说,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它希望复制此前北京和广州的经验,通过举办体育盛会让城市再上一个台阶。

不过,举办这种体育盛会是非常烧钱的,建设场馆、修建地铁都是一笔天文数字,虽然会有国家扶持,但是卖地的高额收入,才能杭州做大做强的资本。

03新政策下狠手,“万人摇号”难再有

也许很多人担心,疯狂扩张的杭州,其飙升的房价,会不会是让炒房的人钻了空子?这几年杭州的崛起是有目共睹的,其常住人口的增长的速度也像上了高速,以2019年杭州人口增量55.4万人的情况来看,杭州对房子的需求还是很大的。

人口的剧增也印证了了其楼市热度为何居高不下,也让这个城市达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供需平衡。即使如此,“住房不炒”的大方针摆在那,杭州楼市的火爆也屡屡引起关注,杭州政府终于忍不住出手了。

图片 3

7月2号,杭州市发布《关于进一步明确商品住房公证摇号公开销售有关要求的通知》,主要提出了4点要求:

1、五年限卖:在本市以高层次人才家庭优先购房方式购买的新建商品住房,自房屋网签之日起,5年内不得上市交易。

2、严格对“无房家庭”的认定:户籍所在地属于本市非限购范围内的购房家庭,除须符合原有要求外,还需满足“自购房之日前一年起已在本市限购范围内连续缴纳城镇社会保险或个人所得税满12个月”的要求。

3、进一步加大了新建商品住房公证摇号公开销售对“无房家庭”的倾斜力度,明确均价35000元/平方米以下新建商品住房项目对“无房家庭”的房源保障比例一般不低于50%。

4、一户购房家庭同时只能参与一个新建商品房项目的购房意向登记。

这则《通知》明显要抑制抑制投机炒房,同时也为刚需人群提供更好的条件,更好地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地发展。

截止到目前,全国约17个省市及市区,包括南京、宁波、青岛等重点城市多次出手调控,坚持“房住不炒”的政策,相信今年下半年,楼市会回归到理性状态,限购、限售等政策不会放松。

编辑/滕云彦
本平台发布/转载的内容仅用于信息分享,不代表我司对外的任何意见、建议或保证,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info@tonews.cn,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同时,欢迎各方媒体、机构转载和引用,但要严格注明来源:今日商讯。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