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帆竞渡,看工业互联网如何C位出道

摘要:乘风破浪会有 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新基建再次C位出道。

乘风破浪会有 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新基建再次C位出道。

其实从2018年开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就重新定义了基础设施建设,把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定义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随后“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更是被列入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新基建的核心特性,就是数字技术的重要应用。数字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通用目的技术”可成为生产要素和多个产业进行组合,从而给多个行业注入新的内涵。但是新基建又不完全是公共物品,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合作。比如互联网现在已经成为了重要的基础设施,当初就是通过美国军方和高校的支持,使得互联网走出了实验室并逐渐产业化。新基建,可望带动海量的投资和促进就业,并且从深层次促进中国的产业升级。工业互联网,就是新基建的重要部分。工业作为极其重要的产业,是国家的经济支柱,工业互联网对工业的促进作用,不但能够促进经济升级,而且能够使得工业具有不同的内涵,从而成为中国工业增长的新引擎,为其他部门的发展也发挥重要作用。

中外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发展

工业互联网的概念,也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就像人工智能一样,也经历过高峰和低谷,但是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是基于大数据、云计算、高速率网络和物联网的发展。从起步来说,2012,GE提出工业互联网概念。

2013,德国政府提出工业4.0概念,Davra发布IoT平台,Altizon发布Datonis平台,成为了重要节点。

2015是重要的一年,中国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工业互联网”。国外,日立收购Pentaho,GE成立GE Digital,埃森哲发布CPaaS平台,Oracle发布IoT平台,微软、AWS发布IoT平台。

2016, 工业互联网进入深入发展期,中国AII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正式成立,包括40多家单位联合发起,首批一百多家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树根互联在线发布“根云平台”。而在国外,工业互联网平台遍地开花,Qio发布Foresight平台;Flutura发布Cerebra平台;Exosite发布 Murano平台;Atos 发布Codex平台;Litmus Automation发布LoopCloud和LoopEdge;西门子发布MindSphere平台。

随着时间的发展,工业互联网继续推动。

2017,Software AG收购Cumulocity平台,SAP发布发布Leonardo平台。

2019,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互联网产业快速发展截至2018年底,我国已有269个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了世界所有其他国家的总和。截至2019.9,AII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会员数量达1326家。工信部评选出包括树根互联在内的10家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而在国外,美国IIC已有全球33个国家的260 余家成员单位。

当然,这么多的平台和解决方案,必然有一个群雄逐鹿和大浪淘沙的过程。目前活跃在中国工业互联网赛道上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实力玩家主要有四类:

第一类是以航天科工、三一重工、富士康、海尔为代表的工业龙头企业。他们将“工业互联网”既视为自身转型升级的火车头,也作为战略性业务发展。

这些企业,本身自己就是制造企业,对生产制造流程轻车熟路,其打造的平台是从制造业的思维出发的。

例如,鸿海集团的创始人郭台铭一两年前就为工业互联网摇旗呐喊:“下一个机遇就是工业互联网”。 以“工业互联网”为重要发展方向的富士康工业互联网公司 (工业富联) 于2018年6月登陆A股 , 创下36天最快过会纪录 , 上市首日登顶A股科技企业市值之最 。

又如三一重工早在2008年就开始工业互联网的探索,并在2016年孵化成立了树根互联。三一重工所涉及行业的工业机理、研发仿真、数据算法、业务流程模型等都在树根互联的根云平台上沉淀下来。

第二类,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以公有云为基础、以工业云作为落地平台。

如腾讯提出“互联网的下半场属于产业互联网”,并将工业列为腾讯云超级大脑的五个重点方向之一,从垂直行业和区域两个方向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阿里构建ET工业大脑,推出了阿里supET工业互联网平台。

阿里、腾讯等互联网企业,在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上具有优势,他们可以发挥在互联网、云计算上的沉淀和优势,打造工业云平台。但对工业制造业的痛点和逻辑的理解上仍有待提升。

第三类,华为、浪潮等ICT企业。它们凭借很多年在企业级市场的积累,结合产品技术和解决方案的能力,推出自己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这些企业的优势在于拥有客户基础和渠道。

第四类,用友、东方国信等企业应用软件企业。这类企业比较熟悉企业某细分领域的应用。

各大平台各有优势,多个平台的相互竞合,促进了工业互联网产业的发展。

工业互联网发展需要政企合作推动

工业互联网的平台商众多,然而,目前我国应用了工业互联网的企业仍在少数。目前一个重要的限制就是,中国很多中小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水平太弱,两化融合的观念薄弱,目前很多企业的信息化程度都不够,要拿出资金进行工业互联网的转型也并不容易。其次,中小企业支付能力比较谨慎,要拿出自己进行转型也不容易。第三个挑战,无论是中型企业还是大型企业,都存在着工业互联网人才不足的问题。企业既懂OT又懂IT技术的人才太少。这一点有个重要的特性,就是这些年中国消费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工业和互联网人才的收入拉开了距离,而互联网和工业思维截然不同。同时,目前工业互联网在技术政策法规等方面也有一些需要克服的地方。

为此,这3年多来,政府一直大力扶持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包括评选工业互联网APP优秀解决方案,征集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应用案例,遴选十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在面向制造业企业端,各地政府提供上云补贴,大力推动企业上云,促进企业运用云计算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并两次将“工业互联网”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中。 而传统制造业企业也在积极进行转型。

在疫情期间,中国的制造业受到了巨大冲击,举个例子来说,武汉是全球汽车产业链的重要节点,由于武汉的汽车产业面临疫情的巨大挑战,使得全球的汽车生产产业链都受到了一定冲击,武汉汽车生产产业链面临的物资的运送上流动不畅、员工无法全体上班等等问题,都成为了全球工业产业链运转的缺口。为此,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十分重要。2020年5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有关部门、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媒体单位,以及互联网平台、行业龙头企业、金融机构、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145家单位,通过线上方式共同启动“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2020),工业互联网就是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内容,通过全产业链的上云和数字化,工业互联网可以使得生产要素实现更为精准地调配,使得远程操作、远程维护  、个性化制造等得以实现,在疫情期间,工业互联网发挥了巨大作用。

经济学家周黎安和张五常都曾经指出,独特的“政府锦标赛”模式,也就是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是促进中国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林毅夫更指出,中国的“有为政府”,在经济发展中作用重大。围绕新基建和工业互联网,各地政府都进行了大量的布局。目前有统计对各地政府的新开工项目进行统计,工业互联网占了重要比重,通过追踪已公布具体信息的466个工业互联网新基建项目及内涵,并借助招投标等多重信息,分析和验证其投资额,上海、广东、重庆位列前三,分别投入2235亿、2419亿和1375亿元用于工业互联网建设。

近期,上海市政府与海尔集团在沪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出席。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周波,海尔集团董事局副主席、总裁周云杰代表双方签约。海尔集团、松江区政府、临港集团三方签署了《“海尔集团‘产城创’生态圈模式”暨海尔智谷落户G60科创走廊合作协议》。同时在重庆、青岛等地,工业互联网项目更是受到了大力重视,工业基地和互联网的结合,将能够让传统的重资产的工业互联网项目,插上云端轻盈的翅膀,多个城市更是喊出了工业互联网第一城的目标。

中部省会城市长沙,近年来发展迅速,继承了湖湘文化敢为人先的传统,长沙正在澎湃经济新动能,在过去的文化之城和电视之城的基础上,添加了软件名城和智能制造名城的闪亮新名片。长沙和树根互联达成了紧密合作,截至2019年底,树根互联已推进园区16家企业进行转型升级,平台实现 18000多台机器设备接入的增值。通过转型,助力客户积极获评国家、省、市、区各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优秀案例、上云上平台标杆等20余家次,助力园区推动建设工业互联网的示范园区。以此为依托,二期合作项目也已经开展起来,预期2020年还将有10多家企业将接入树根互联的根云工业互联网平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消费互联网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才在世界上生根开花,而工业互联网的产业链更为复杂,难以通过消费互联网的打法来迅速拓展优势。中国正在处于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发展过程中,而工业互联网则将有利地助推这个过程,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目前应用了工业互联网的企业仍是少数,阻碍企业实施工业互联网的原因实施最大的障碍在于人才和资金。同时工业互联网存在大量的工业机理和知识沉淀,但是工业的工程师和数字化人才目前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激励方式差异较大,高端智能制造人才欠缺,同时目前整个产业链还没有打通,因此仍然需要有久久为工的心态,不断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

编辑/林巧巧
本平台发布/转载的内容仅用于信息分享,不代表我司对外的任何意见、建议或保证,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info@tonews.cn,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同时,欢迎各方媒体、机构转载和引用,但要严格注明来源:今日商讯。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