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机器人不只抢人的工作,而且开始决定谁能有工作。随着公司每分或每秒追踪员工生产力的复杂技术愈见广泛,数千万低薪劳工的职涯逐渐受到软件和算法支配。在今年年中亚马逊的“机器人经理”通过追踪员工生产力,定期淘汰绩效不佳人员,解雇了900多名未达到生产率指标的仓库物流中心员工。
机器人不只抢人的工作,而且开始决定谁能有工作。随着公司每分或每秒追踪员工生产力的复杂技术愈见广泛,数千万低薪劳工的职涯逐渐受到软件和算法支配。在今年年中亚马逊的“机器人经理”通过追踪员工生产力,定期淘汰绩效不佳人员,解雇了900多名未达到生产率指标的仓库物流中心员工。
这名“机器人经理”是一种自动化系统,它可以追踪每一名员工的生产效率。一旦系统发现员工过于频繁地休息或未完成生产目标,无需经过人类高管的意见,该系统将自动发出与质量或生产率相关的警告或岗位终止信息。
随着AI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发展,“机器人员工”的数量将在未来大幅增加,人工智能不仅仅能决断人类员工的去留,它们的职责也将拓宽至各个领域:仓储智能机器人可以一站式完成配货、拣选、打包、贴单、搬运等工作;聊天机器人已取代一部分人力资源专员的职责,它们不仅能为员工答疑解惑,还可以即时分析交流过程中的反馈数据,不断自我学习,提高工作能力。IBM的人工智能技术更是可以追踪员工正在完成的任务、选择的教育课程以及获得的排名。
如今有了“机器人经理”的帮忙,人力资源经理可以更好地发掘员工的闪光点,员工也得以从反馈建议中,有针对性地培养技能。此外,“预测人员流失计划”则是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分析员工情绪,预测员工会在什么时候辞职,准确率高达95%。当系统监测到员工的离职倾向,人类高管便可及时采取行动,以留住高素质人才。
然而,使用“机器人经理”管理员工往往会引起员工的抵触,管理者需要把控好“透明”与“隐私”之间的尺度。公司在技术广泛应用的同时要做到算法的公正、透明、安全,避免算法歧视,全面保障员工的隐私权。
为了让员工心甘情愿地“被跟踪”,管理者应该让员工自愿选择是否愿意接受“机器人经理”的跟踪,并与员工进行充分的沟通,全面公开“机器人经理”收集数据的类型和方式。而关于员工的隐私,要尽可能使用群体行为分布数据,避开个体数据。
当然,无论多么完整的数据收集和先进的算法都不能完全反映员工工作时的全貌,管理者在做重要决策时,还要加入人性化的判断,不能只根据“机器人经理”获取的跟踪数据进行决断。
在这个人类与AI共存的时代,你觉得我们还能与“机器人同事”共处吗?管理者又该如何领导“机器人员工”?
注:本文由今日商讯独家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或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