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我国2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已启动垃圾分类。全国46个垃圾分类重点城市居民小区垃圾分类覆盖率达53.9%,其中上海、厦门、宁波、广州等14个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超过70%。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经营范围中含“垃圾处理”的在业、存续、迁出状态企业超2.7万家。近年来,垃圾处理企业年增量逐年攀升,2019年至今,新增垃圾处理企业已超过7200家。
目前,我国2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已启动垃圾分类。全国46个垃圾分类重点城市居民小区垃圾分类覆盖率达53.9%,其中上海、厦门、宁波、广州等14个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超过70%。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经营范围中含“垃圾处理”的在业、存续、迁出状态企业超2.7万家。近年来,垃圾处理企业年增量逐年攀升,2019年至今,新增垃圾处理企业已超过7200家。
自从开始推进垃圾分类,上海市民每天都要经受两次来自老阿姨的灵魂拷问:“侬是什么垃圾?”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要出现这句拷问,本以为在国民素质的影响下,垃圾分类没办法有效的实行,但是在这么多城市的推行下,这股垃圾分类潮还是刮遍了全国。
还记得在上海强制垃圾分类后,垃圾分类一度成为当下创投行业的一大热门,支付宝旗下的生活服务功能接入了“垃圾分类回收”小程序;还有做垃圾分类的创业公司已经完成了两轮融资……
各种与智能、科技、物联网等名词相关的专业垃圾分类企业们也纷纷在社区大显神通,比如有的让居民在其APP端或微信端注册后,在智能垃圾回收设备上扫码并按提示和要求投放垃圾,投放所得积分可以直接提现,或者在企业商城选购商品、冲抵部分快递费、水电费和物业费;还有些地区垃圾袋上有定制的二维码,投错的垃圾可以找到垃圾的主人;更有社区用上了人脸识别,方便追踪。
但上海强制垃圾分类的风头过去不久,大浪淘沙之下,一些追风的企业便疲态尽显。因为垃圾的投放、收集、处置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单在某一个环节的某一个节点引入高大上的工艺,只会水土不服。光变着花样的识别并不能解决问题,比如在试点过程中不乏一些居民反映分类的垃圾被垃圾车一箩筐装走的案例。
那些只会识别垃圾、换取积分、人脸识别的企业在这样的世态下未免有些单薄。这也告诉我们:智能垃圾识别并不是重点,智能垃圾分拣才是。“垃圾”创业确实是个风口,但盲目追风并不可取。
值得庆幸的是,除了那些跟风逐利的企业,目前国内有些垃圾回收企业确实是在脚踏实地做事的,不少企业已经打造了自己的大数据平台,借助信息化的手段,完成垃圾分类宣传、垃圾分类投递、垃圾分类收集、垃圾分类清运、垃圾分类处理等整个垃圾处理过程进行智能化管理。相信有这些企业的帮助,国内垃圾分类能早日落到实处,让更多的人成为一个“拎得清”的人,你怎么看呢?
注:本文由今日商讯独家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或引用。